作者:admin 日期:2024-11-22 09:51:21 浏览:88 分类:生活
这种矛盾非常正常。完全能够理解。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佛法在世间。不离世间觉。离世觅菩提。恰如求兔角。
首先学佛的人对于生活应该是这样理解:家庭是责任、工作是本份、金钱是工具。
结婚,喜欢上别人。你现在啊,一个是学业要顾好,另外一个,如果力所能及,可以学一些基础的佛教知识,这一点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。另外,学佛不是把自己弄古怪了,或者从此拒绝感情了。懂不懂?呵呵。
放下不等于放弃。1 佛要大家放下表象、虚假的人、我。金刚经云: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佛菩萨没有放弃众生,无始以来常发大愿:众生无边誓愿度。
这个树不是有形的树,而是人的精神。这种精神不只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,公是在反映物质后拒绝接受现实并想从物质世界中逃逸出去的愿望。我只能说它是来源于世间万物,最后又离开世间万物的精神。
只是很多信佛的人被忽悠了,不敢去想它的矛盾之处,不敢去质疑它,因为怕受到报应。其实大可不必害怕,因为如果佛是真的慈悲,那肯定不会计较别人合理地质疑它;如果佛是假的慈悲,那我们质疑它就更对了。
1、得好报跟得恶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学佛人要懂得如何结善缘,做增上缘,以及如何了缘,如何终止恶缘。
2、首先恶报善报是客观的存在,佛教为此提供了自己的解释,比如阿赖耶识种子说,缘起论等等,但这些偏于理论,所以为了通俗,就简单的说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。
3、虽然总觉得佛家劝善之言总是有点自相矛盾,但这个故事着实不错 佛说鹿母经 佛言。昔者有鹿数百为群。随逐美草侵近人邑。国王出猎遂各分迸。有一鹿母怀妊独逝。被逐饥疲失侣怅怏。时生二子舍行求食。
这种矛盾非常正常。完全能够理解。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佛法在世间。不离世间觉。离世觅菩提。恰如求兔角。
念念都是利益一切众生,帮助社会安定,拥护世界和平。所以,佛法是任何一个行业、家庭统统可以落实,真的是不分国土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。佛法与世法实在是一念之差,一念觉,世法就变成佛法;一念迷,佛法也变成世法。
我们佛法讲的,首先不要杀生,第二有些时候可以点三净肉,这也并不算是恶业或者破戒,你要知道善巧,那这个问题就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了。
看修行的书,明理不求实证,则无意义。目前时代,最好最易成就的,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,能即生开悟。
矛盾一:寺院经济行为与佛教伦理规范的矛盾。根据佛祖临终的遗嘱而形成的《佛教遗经》中记载:持净戒者,不得贩卖贸易,安置田宅,蓄养人民、奴婢、畜生。一切种植及诸财宝,皆当远离,如避火坑,不得砍伐草木,垦土掘地。